中国市场监管报“花香时庙”别样红——安徽省阜阳市颍州区程集镇时庙村采访见闻
(中国市场监管报记者赵玉婧)“你们来了,一定要看看我们时庙村的花卉产业大棚感受一下农村冬季里花木苗圃迎新年的气氛。”
1月12日,年关将至。记者车行阜阳市颍州区程集镇时庙村四通八达柏油路上,两旁的楼房错落有致、画栋飞檐。望着家家户户门前停放的小轿车、三轮车、放寒假聚在一起嬉戏玩耍的孩子,我问同行的安徽省市场监管局驻时庙村工作队队长黄佳能,你们这一点也不像贫困村呢!他说,几年前,情况可不是这样。说话间,车子转弯,加速,不一会来到了村支部。
一下车,记者就看见三三两两的老人在村支部的一个亭子间有说有笑的唠家常。再一看,有几位大爷、大娘正在一间屋子里看电视,时而相互寒暄几句。
扶贫专干王清涛给我介绍说,这是我们时庙的村级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村里凡是年满60周岁以上的老人,均可凭身份证成为日间照料中心会员。加入会员后享受颍州区的就餐补助政策,一天中晚两餐,80周岁以上老人免费就餐、60-79周岁以上老人每人每天缴纳5元钱。老人吃过饭看电视、听戏曲,可以聊聊天、下棋打牌,给高龄、空巢、独居生活能自理的老年人提供就餐的同时,还享受到了娱乐、健身、医疗保健等服务。
为了不打搅老人们看电视,记者悄悄退出了房间。王队长说,桑梓地,世相居,孝老爱亲在我们时庙村一目了然。
“要把扶贫工作做到老百姓心坎里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黄佳能队长告诉记者,时庙村全村辖18个自然庄,1050户4252人。耕地面积4050亩,主要种植小麦和玉米。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户126户271人,后经动态调整,现有114户239人。2017年整村出列,2018年全部脱贫。
2017年,省市场监管局工作队(原省工商局)入驻时,村里产业发展刚刚起步,主要是建起了光伏电站、扶贫工厂,连片种植了中药材半枝莲百余亩。光伏电站投入使用不久,收益有限,扶贫工厂尚未运营,半枝莲滞销,大幅亏损,集体经济收入来源单一,缺乏长期稳定的增收项目支撑,贫困村、贫困户“造血”能力不足,缺乏收入稳步增长的长效机制。党总支在群众的威信不高,凝聚力、向心力也亟待提升。针对存在的问题,省市场监管局驻村工作队在认真学习,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工作队和两委负责同志,带着任务跑市场,搞调研,摸情况;请龙头企业负责人、农委和院校专家到村召开项目论证会,请他们会诊把脉。最终决定结合阜阳市西湖新区建设规划,主动对接新区建设,以荷兰八仙花、日本红枫等品牌苗木花卉为主动,辅之以短平快时令花卉为辅,以点带面,梯次推进,逐步丰富,确保产业符合本地资源禀赋、市场需求,能可持续发展,最终建成村级精品花卉产业园,打造“花香时庙 生态新村”。老百姓日子变甜了,生活变好了,村里有了产业,不愁挣不到钱。让他们对以后的生活有盼头,这也是我们扶贫工作队践行初心使命的收获吧。
大河有水小河满,村集体有钱了,村里才能干实事,老百姓也跟着收益。工作队于涛副队长说,因病致贫的赵恒友一家目前也奔小康了,记者走进赵恒友家。宽敞明亮的砖瓦房,分布有序,正门电视机旁边的一台监控摄像头视频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赵恒友指着视频说,“俺这是防止小偷来偷俺的鸡鸭鹅还有牛羊唻!”记者跟着他走进后院的几间房子,不仅看见了牛羊,还有两头驴正在吃饲料。他说,老伴看病有社会兜底,儿子残疾有补助。去年,村里发放产业补贴资金5000元,卖11只羊收入5100元,卖三头牛收入33200元,俺在花卉大棚上班发了5812元。俺是吃不愁,穿不愁,就差来年接个儿媳妇回家!
一路走,一路看,不知不觉来到了时庙村的产业大棚区,苗木大棚,盆景大棚,花卉大棚,序列排开,一眼看不到边的大棚很是气派。记者选了一个最大的花卉大棚走了进去,花棚里温暖如春,各色鲜花挣破包裹的护衣,抽芽、拔节、即将绽放,一团团,一簇簇,让人目不暇接。年轻的扶贫专干姚龙昊给记者介绍说,要确保花卉产业有市场、可持续,必须要解决技术、市场等关键问题,建立有效机制,确保扶贫资金保值增值。我们以市场为导向,坚持市场化运作、公司化管理,成立了时庙村创业经济服务公司,公司为生产运营主体,在阜阳市市场局的协调帮助下,我们多次与全省花卉苗木龙头企业阜阳阳光花卉商谈合作事宜,经过多轮谈判,最终达成合作协议,由阳光花卉所属夏宇花卉负责技术指导、日常管理、市场销售,协议约定保底收入,第一年由于生产周期问题,扣除各项费用,村级集体保底收入10万元,第二年30万、第三年50万,并约定了补偿条款,有效降低了风险。合同签订后,阳光花卉公司免费提供种苗价值10万余元,及时指派技术人员驻村指导,及时组织货源,安排生产。
姚龙昊带着记者在大棚转了一圈,如数家珍。他说,项目自2018年5月投产以来,各项工作紧张有序,稳步开展。截至目前,已生产荷兰八仙花(又称绣球花)、日本红枫、欧洲月季、络石、石竹、木棉等各项花卉20余万盆(株),产值逾百万元。合作方利用自身市场优势、渠道优势,自今年5月开始投放市场,销售额近50万元,除了阜阳周边,还远销合肥及浙江、河南等地。
出了花卉大棚,记者问扶贫工作的副队长刘士岍,这么一大片土地集中建花卉大棚,当初怎么说服老百姓的?这么给你说吧,在农村,有些事你跑断了脚、磨破了嘴皮,也不如看得见、摸得着的收益更有说服力。我们先后开展技术培训二十余次,接受培训村名近百人,发动党员积极参与,开展精品花卉种植,公司统一提供种苗、技术和保底销售。村书记陈金志率先种植精品花卉苗木近30亩,还有5户村民种植10余亩,不少农户到看到了种植花卉的好处,陆续来村里咨询对接,表达了种植意向。
另一方面,通过发展壮大产业,不仅惠及贫困户,还要让全体村民得实惠。“遍地开花”不仅要让全村四季飘香、生机盎然,更为重要的是要把花香转化成果实,转化成生态宜居的动态过程。
黄佳能队长介绍说,艰难的过程都过去了。现如今,时庙村主导产业发展有力保障了脱贫攻坚物质基础,增加了贫困户的造血功能。花卉基地带动23户贫困户就业,通过入股实施产业提升分享发展红利,仅此一项,参加就业和产业提升的贫困户户均年增收近5000元。刚才你在在大棚看到的修护喷雾的两名贫困人员,早已成了技术能手,承担了日常技术指导和简单管理工作。
花卉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加上引进的企业,共带动一般户35户就业,仅此一项,全年可增加劳务收入20万元。产业发展流转土地,为村民年均增收近10万元。通过产业发展,壮大了集体经济,仅花卉产业一项就贡献了40万元,全村集体收入突破50万元,2019年9月底达54万元,为全村脱贫攻坚工作夯实了物质基础,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按照我们的设想,在接下来的三年,村级集体收入突破100万元。
黄佳能告诉记者,刚刚过去的2019年12月份,省委组织部、扶贫办让我去讲课。实打实地说,老百姓脱贫了,农业强起来,农村美起来,农民富起来,亲身经历这场脱贫攻坚的我们从内心里为老百姓高兴,也真切感受到为党尽责、为民分忧的成就感和幸福感。(赵玉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