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一线 | 隔离点上,“大白”们样样皆能

时间:2022-04-19 来源:安徽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作者:佚名

  “都说医者仁心,其实他们不只有一颗仁心,还有丹心、耐心、爱心、真心,而且心灵手巧,是无所不能的‘多边形战士’。”提及自己前段时间在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点的同事们,“大白”孙晓天如是说。

  孙晓天是铜陵市妇幼保健院一名医生,3月17日晚,她与其他10名医护人员、志愿者一起走进集中隔离点,成为一名“大白”。因为隔离点不同于普通地方,在这里工作的人员需要严密流程、严格防护,所以这里的医护人员承担的不仅仅是“医”和“护”,而是到边到角、方方面面的工作。

  身着密闭的防护服,戴着口罩和防护面罩,左手提一桶消毒液,右背背着黄色垃圾包,弓着腰,楼上楼下收集垃圾包并送到医废暂存间。“你能想象干这个体力活的是个女同志么,我们外科护士王莉天天如此,大家都佩服她,日常或者吃饭的时候称呼她,也不正经叫名字了,都喊她‘女汉子’,她倒也乐意,每次听到还笑呵呵。”孙晓天说,隔离点要求规范设置“三区两通道”,虽然大家平常相互“补台”,但每个人都有分工,男同志又相对稀缺,所以王莉就主动挑起了这个体力活的担子。

  相比较“女汉子”王莉,护士徐菁菁则是“智多星”。由于隔离点空间呈“U”型,房间的过道布局对于情况不熟悉的人来说有点像“迷宫”。“第一天到达的时候,酒店工作人员带领我们来回走了3趟,还是一头雾水。”孙晓天说,大家跑“冤枉路”事小,但万一少走了一条道,就会导致发餐失误,有人会领不到饭。为了避免漏发餐情况出现,大家一开始对着名册打钩,但是又会遇到“有的房间有人、有的房间无人”情况,费时又费力。足智多谋的徐菁菁在过道转角处贴上指引标记,又在客房门贴上“无人、二人”等标识,不仅杜绝了漏发餐现象,也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疫情无情人有情,密不透气的防护服可以隔离病毒,但隔离不了这群“大白”的拳拳爱心。

  隔离点工作人员一般早晨7:30进入隔离区域,从发早餐开始一天的工作, 正常情况下14时左右可以完成大部分重要工作,回到清洁区吃午饭。但3月25日那天,直到下午17时才等到收集核酸标本工作人员,也就是当天值班人员连续坚守岗位10个小时,没有吃任何东西。“隔离点负责人当晚就出资找人买鸡蛋并每天煮鸡蛋,规定我们医护人员每人必须吃2个鸡蛋、喝一杯牛奶后方可进隔离区域工作。”孙晓天说,“2个鸡蛋的故事”让大家非常感动。

  3月28日凌晨0时许,刚刚完成工作、脱下防护服不久的徐菁菁接到一位观察对象的求助电话:急需卫生用品。当时徐菁菁已连续工作了十多个小时,体力严重透支,穿脱防护服又格外麻烦。在身边没有其他同事情况下,徐菁菁挂断电话后第一时间换上防护服,给求助人送了过去。打开房门、拿到物品后的观察对象一个劲地表示歉意和感谢,徐菁菁摆摆手表示:“放心吧,每个人的合理需求,我们一定会尽心竭力地照顾到。”

  隔离点内有 4个月大小的婴儿、孕14周的孕妇、荨麻疹患者、患唐氏综合征的爷孙等特殊群体,由于隔离期间不出房间,因此医护人员的态度关系着观察对象的心情甚至是心理健康。“将心比心,我们非常理解他们。”孙晓天说,为了缓解观察对象隔离期间焦躁情绪,他们筹资购买水果并发放到91名观察对象手中。大家的良苦用心也换来了观察对象们的高度评价。

  “还有很多经历,回想起来依然时时感动着我,比如护士郑佳因连日劳累,出现了胸闷、声音嘶哑等症状,不得不提前离开;比如负责指导观察点消杀的‘院感’小专家谢莉因长时间佩戴挂耳式N95口罩导致双耳红肿感染等等,大家都是秉持一颗丹心在抗疫一线写忠诚。”孙晓天说,虽然没有一个成功得来容易,但是大家众志成城,有一份热、发一份光,就一定会赢得最终胜利。


原文链接:http://wjw.ah.gov.cn/xwzx/mtjj/56214301.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政讯通·全国食品安全综合资讯中心 政讯通·全国食品安全法制调研中心 政讯通·全国食品安全舆情监测中心 政讯通·全国食品安全发展促进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