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白援沪日记⑫ | 组织的力量——来自安徽援沪医疗队抗疫一线纪实

时间:2022-05-10 来源:安徽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作者:佚名

  4月24日傍晚,安徽省援沪医疗队受命做好接管崇明方舱医院的准备,人员从现有医疗队员中抽调,后方再增补一些队员。随即我们在A、B、C、D四个方舱院区进行动员,在多名党总支委员和支部委员带头下,110名队员很快集结完毕。

  25日凌晨接到总领队电话:“赶紧做好明天上午进驻的准备,将一次性接受1500名感染者。你具体负责队员的转场、住宿、餐饮以及交通安排等等。”

  新建的崇明方舱医院是开发区厂房临时改造,由几栋3、4层楼组成的立体方舱,床位2830张。安排的驻地是花博会迎宾馆,一个很不错的星级宾馆,但经多方联系,他们似乎没有接到指令,怎么办?

  因为任务紧急,住宿餐饮安排有困难,还有队员刚下班,从花博园方舱医院A、B、C、D方舱院区抽调的110名队员只能当天中午陆续转移过来,另外39名从合肥紧急增援的医护队员预计晚上10点才能到达。下午5点将要面临接收1500名感染者,这真是一次巨大的挑战和考验。这就意味着队员连熟悉新方舱环境的时间都没有。什么是“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说实话,经过近一个月连续作战,我们的队员已身心疲惫。我们接管的花博园方舱医院刚刚走上正轨,队员好不容易才熟悉,才稳定。今天又需要紧急抽调增援一个新的方舱,一时间部分队员难免担心新方舱院感情况、工作条件等等。微信工作群里出现了不满的情绪,我们一方面理解队员的诉求,一方面紧急与崇明方面提出防控院感的保障和要求。

  牵头负责崇明方舱医院的是来自安医大二附院医务处处长叶珺,她平时说话轻声细语的,然而面对这种情况也着急了起来。“进出舱标识不清,容易走错造成感染,请尽快解决”“更衣室防护服用完了,哪里能补充?”“舱内还有人没吃上饭,怎么办?”……叶院长的电话被打爆,队员进舱的第一天叶院长只睡了1-2小时。

  在傍晚的例行碰头会上,叶院长说,这两天是她一生中最艰难的时刻,体力上的辛苦算不了什么,更重要的是对院感控制不到位的担心,队员的思想不稳情绪波动,以及她的辛劳没有得到部分队员的理解,在视频会上她委屈地流下了泪水。

  总领队得知情况后,立即指示,“汪队,你负责指导协助崇明方舱医院立即成立党总支部”“晚上召开全体队员动员会”……

  晚上七点半召开了崇明方舱医院临时党总支成立会议,临时党总支在抗疫一线宣布成立。

  晚上九点召开全体队员的动员会,这既是一次再动员,又是一次纪律强调会,更是一次要求部署会,要求全体党员干部要在面对困难、问题和挑战面前,必须站出来,亮身份、打头阵、做示范、做表率。

  兼任崇明方舱院区“后勤部长”、“党办主任”、“宣传部长”等多个职位的是来自安医大二附院的白寰,一位80后的小伙子。“汪队,我一生中没有这么忙过,我几乎吃饭的时间都没有。”我说:“小伙子,辛苦了。这也是你一生最宝贵的经历,值得珍惜。”

  我问他今天队员情绪怎么样?他说:“昨天党组织成立真管用,昨天的动员会上真管用,效果立竿见影。”微信群里负能量的言语即刻销声匿迹,工作的联络和布置,相互的提醒,互勉互助,充满正能量的工作氛围又回来了。

  今天的例行碰头会上,叶院长一改昨天的愁容,脸上露出灿烂的微笑:“我是一位专业人员,我一心一意认为把业务做好,把工作安排就行。总领队要求我尽快成立组织,我实在太忙了,未能及时顾及。党总支成立后,主心骨有了,思想统一了,共识凝聚起来了。一夜间似乎变了天,真没有想到党组织的力量如此强大,如此有力。”

  叶院长还说,不仅是微信群发生了变化,舱外党徽佩戴在党员的胸前,舱内我是中国共产党党员的标识已牢牢贴在胸前、贴在臂膀上。有的党员积极主动承担核酸检测任务,有的党员主动协助信息统计,有的党员在做一些默默无闻的小事……随着院感控制一天一天改善,队员的信心增强了,关键时刻党组织就是战斗堡垒,危难时刻党员就是先锋模范。

  这些都是我的亲身经历的事,我愿意花点时间记录下来,与大家分享。我深深体会到党组织的伟大,深深感悟到党的力量来自组织,组织的力量是巨大的,深深认识到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和作用,深刻体验到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原文链接:http://wjw.ah.gov.cn/xwzx/mtjj/56242011.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政讯通·全国食品安全综合资讯中心 政讯通·全国食品安全法制调研中心 政讯通·全国食品安全舆情监测中心 政讯通·全国食品安全发展促进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