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料表揭秘:为什么商家总把糖写成你看不懂的名字?
时间:2025-09-30
来源:食安内参编辑部
作者:
买食品时翻配料表,你是不是常被一串“糖名”搞晕?白砂糖、果葡糖浆、麦芽糖浆、浓缩果汁……明明都是糖,为什么偏要用这么多不同的名字?政讯通·全国食品安全法制调研中心监督员为大家说明。
糖有多种名字,背后既有科学原因,也有商业考量。从科学角度说,不同糖类在甜度、代谢途径上确实存在差异。比如果糖甜度高但升糖指数低,麦芽糖浆能改善食品质地,各有不同的加工特性。
然而,更重要的原因是配料表的排列规则。根据规定,配料需按含量降序排列。商家通过使用多种糖源,让每种糖的位置都靠后,造成“糖不是主要成分”的假象。
识别这些“隐形糖”其实有诀窍。记住这几类常见“马甲糖”:
传统糖类:白砂糖、蔗糖、冰糖;
糖浆类:果葡糖浆、麦芽糖浆、葡萄糖浆;
天然糖马甲:浓缩果汁、蜂蜜、枫糖浆。
特别要警惕“无蔗糖”标识,它不等同于无糖,可能只是用果葡糖浆等其他糖源替代了蔗糖。还有人问:代糖也算糖吗?其实不算。像赤藓糖醇、甜菊糖苷、三氯蔗糖等代糖,虽有甜味但几乎不含热量,配料表中会单独标注,和上述“真糖”要区分开。
最新食品安全监测发现,约30%标榜“低糖”的食品实际糖含量超标。这提醒我们,读懂标签比盲目相信广告更重要。无论糖穿着什么“马甲”,排在配料表前几位的糖分都值得警惕。记住:再巧妙的命名,也改变不了糖的本质。
食安调查【全国食品安全舆情监测中心】招聘食安-特约评论员,关注食品安全,舆情动态,依法维权,行业促进,欢迎您加入010-57744787、010-56212737。
上一篇:挑水果“三字诀”:看蒂、观皮、掂分量,一挑一个准! 挑水果“三字诀”:看蒂、观皮、掂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