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食品标签错误竟然是被允许的?
时间:2025-07-29
来源:食安内参编辑部
作者:
近日,消费者王先生在超市购买了一款饼干,发现包装上“营养成分表”写成了“营养成份表”,他向监管部门举报后,该情况被认定为标签瑕疵不予处罚。这让王先生十分疑惑:标签出错为何不算违法?政讯通·全国食品安全法制调研中心监督员为大家解答。
《食品标识监督管理办法》明确了标签瑕疵的认定标准,避免“小错重罚”。市场监管部门会结合标注内容与食品安全的关联性、商家主观过错等因素,判断是否属于瑕疵。那什么情况下会被认定是标签瑕疵呢?
1. 文字格式问题:如错别字、繁体字、外文字体大于中文等;
2. 标注不规范:净含量格式错误、非特殊食品未标贮存条件;
3. 名称不规范:使用非标准俗称或简称;
4. 营养成分表问题:数值修约间隔、单位标示不规范;
5. 其他不影响食品安全的情形。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标签瑕疵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不影响食品安全、非故意行为、不会误导消费者。比如某品牌酸奶将“蛋白质”错标为“旦白质”,属于瑕疵;但若故意将“含糖量10g”标为“1g”,则属于违规行为。
瑕疵不等于免责。但企业若因小失误就面临重罚,法律似乎又显得有些不近人情。大家在购物时,有没有遇到过有趣的标签问题呢?是选择退货还是照常食用?欢迎留言分享你的经历!
食安调查【全国食品安全法制调研中心】招聘食安调研员,关注食品安全,舆情动态,依法维权,行业促进,欢迎您加入010-57744787、010-56212737。
上一篇:别被网购食品页面骗了!少标这几项,再便宜也可能是“坑” 别被网购食品页面骗了!少标这几项,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