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识别食品中是否添加了非法添加剂?
识别食品中的非法添加剂,并无绝对可靠的“家庭自测”方法——这类添加剂种类多、隐蔽性强,需专业仪器检测,但我们可通过科学方法规避风险。全国食品安全法制调研中心小编为您精心整理了这套“三步排查法”,助您轻松规避风险,吃得明白,吃得放心。
一、查看食品标签法
查看食品标签,这是识别的基础。根据《食品安全法》,食品必须标注完整信息重点看两项:一是配料表,所有添加剂需写通用名,(如“苯甲酸钠”而非“防腐剂”),若出现 “苏丹红、甲醛、工业明胶”等非食用物质,或超范围添加剂(如馒头含“柠檬黄”、纯牛奶含“日落黄”),必属非法;二是生产信息,需有“SC+14位数字的生产许可证号(可在市监局官网查真伪)、清晰的生产日期+保质期、具体厂家地址,无这些信息的“三无产品”,是非法添加重灾区。
二、靠感官判断
通过观察色泽、辨别异味、感受口感来排查异常。一些非法添加剂会让食品呈现出异常的状态。例如,荧光增白剂会使面筋制品变得特别白净,某些香精会使饮料、面点等食品具有特殊的异味。食品颜色过于鲜艳、味道刺鼻不自然,或口感异常(如蜜饯过甜腻、食品有“胶质感”且异常Q弹),也可能存在非法添加。需注意,这种方法仅能作为初步怀疑依据,不能当作确定证据。
三、购买渠道规避风险
选择正确的购买渠道,是规避非法添加剂最主动、最有效的方式。优先选超市、连锁便利店,其进货需审核资质,风险远低于路边摊;不贪“超低价”诱惑,当遇到“10元一斤的牛肉”、“5元一瓶的纯蜂蜜”等远低于市场价的商品时,它很可能是用廉价添加剂勾兑或冒充的“李鬼”。少买高风险品类,同时少买散装腌菜、辣条、生鲜水产品,这些是非法添加的高发品类。
若怀疑食品有问题,需保留食品样本和购物凭证,拨打12315向市监局举报,由专业机构抽样检测(如用色谱仪查苏丹红、甲醛),这是唯一能确诊的方式。总之,识别核心是“先看标签排隐患,再辨感官防异常,最后选对渠道避风险”,不确定时不购买、不食用最安全。
关注小政,更多食安知识等您了解。 食安调查【全国食品安全发展促进中心】招聘食品安全信息员,关注食品安全,舆情动态,依法维权,行业促进,欢迎您加入010-57744787、010-56212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