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广告暗藏玄机,这些限制你该知晓

时间:2025-09-23 来源:食安内参编辑部 作者:

打开电视、滑动手机,色彩诱人的食品广告无处不在,却常暗藏“玄机”,部分宣传游走于法规边缘甚至踩红线。全国食品安全法制调研中心提醒:看清广告禁区,是守护自身权益的关键。

最核心的红线是禁止虚假与夸大宣传。《广告法》早已明确,食品广告不能有“引人误解”的内容,更不能欺骗消费者。比如,不能宣称“吃某款杂粮粉能根治糖尿病”这类违背科学的话,也不能给普通食品贴上“降血压”“防胃病”的医疗标签——这些早已超出食品的功能范畴。就连广告里的“极限词”也需谨慎,“全国最健康”“行业首选”这类表述,若拿不出权威机构的认证数据,就踩了法规的雷,市场监管部门可依法追责。

食品广告暗藏玄机,这些限制你该知晓

面向儿童的食品广告,更是套着针对性的“紧箍咒”。法规明确要求,未成年人专属食品广告,不能出现“促进智力发育”“增强免疫力”等功效性宣传,也不能用卡通形象变相诱导消费。某奶粉用动画角色暗示“提升抵抗力”,均被责令停播并整改。家长若发现这类误导性内容,可通12315平台反馈,为孩子筑起消费防护墙。

保健食品和特殊膳食食品的广告,门槛则更高。保健食品想打广告,必须先通过市场监管部门审查,拿到“保健食品广告审查表”,广告里还得用醒目字体标注“本品不能代替药物”——这行字不是可有可无的提示,而是法定要求。宣传内容也只能围绕批准的保健功能展开,比如“辅助降血脂”“改善睡眠”,绝不能夸大称“能治慢性病”。特殊膳食广告也一样,要清晰标注适宜人群,比如“3-6岁幼儿专用”,还要写清食用方法和注意事项,避免消费者误买误用。

广告里的代言人也不是“想代言就代言”。法规要求,代言人不能为没使用过的产品站台,更关键的是,医疗、药品、保健食品广告里,早已不允许代言人出镜推荐。这堵上了“名人说好就信”的漏洞,避免消费者被明星光环误导。

这些限制旨在为市场划清边界,既维护商家诚信,也保护消费者免受误导。面对诱人广告,需留意宣传是否越界、配料表是否一致,才能选购到真正放心的食品。

关注小政,更多食安知识等您了解。食安调查【全国食品安全法制调研中心】招聘食品安全信息员,关注食品安全,舆情动态,依法维权,行业促进,欢迎您加入010-57744787、010-56212737。

政讯通·全国食品安全综合资讯中心 政讯通·全国食品安全法制调研中心 政讯通·全国食品安全舆情监测中心 政讯通·全国食品安全发展促进中心